波士頓馬拉松之路 陳鴻基 在舊同學中喜愛跑步以至常常參加馬拉松賽事者不多,聽聞有在溫哥華的施大衛外,田熾先是我直接知道及對全程馬拉松甚瘋狂者。今年三月他在跑完香港的渣打馬拉松後曾發表了一篇馬拉松文章,內有提及我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波士頓馬拉松合資格參賽者(Boston Qualifier﹣BQ), 踏上波士頓賽道的心碎山(Heartbreak Hill)。的確,這是每一個喜歡馬拉松者的夢想目標,馬拉松者以能參加此賽事為榮。 熾先在文章中只是略過地提及我的心願,但卻帶出了在我的年齡組別(55﹣59),亦是大部份舊同窗的組別所需要做到的成績 3小時40分。以一個臨老學吹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極難達到的目標。我相信我們這班培正常規學校,不是體育學院畢業的中坑,包括我自己絕少有人由年輕跑到老,多數都是近年為健康問題、或生活及家庭等擔子開始由膊頭卸下了才會多做點運動,故說“臨老學吹笛”,“臨老學人跑步”之謂也。但為何我仍然向熾先提及我正向這個心碎山目標進發?是否痴人說夢呢?當時看到熾先上述的文章很早就想撰文解說一下,但因為百足咁多爪,無事忙而未有早點為文。 剛過去的7月1日,我在澳洲黄金海岸國際馬拉松賽跑了我人生第三個馬拉松(2011年11月第一個,2012年2月第二個),時間是3小時58分,右圖是衝線一刻。雖然自從跑了馬拉松後每次都有十餘分鐘的進步,但全面審量過自己的狀態、及能拿出的訓練時間等,我相信到達59歲時也未必能跑出3小時40分或更快以取得55﹣59歲組別入場劵。但為何我仍充滿踏上心碎山的希望呢? 上文說雖然要在59歲前跑得快過3小時40分達成BQ很難,但在此年齡組的5年內做到3小時55分或更快一點的成績應該可以,我亦有信心把這紀錄保持到60歲。60- 64歲是繼59歲後的年齡組別,而這組別的BQ是3小時55分,故此徜能在59轉60歲時保有此3小時55分或更快成績,便可取得60歲組別的波士頓馬拉松入場劵,開心地踏上夢中的心碎山完成身為馬拉松者的心願。 上述的計劃不成功沒關係,因我並沒有要求自己要何時踏上心碎山,只希望在今生之內完成便可以。而波士頓馬拉松的參加者組別最年長的一組是“80 or over”(80歲或以上)。從60歲組別開始每年長一組所要求的BQ以加多15分鐘遞增,比之前組別只加多5分鐘至10分鐘遞增的時間要求寛鬆了。這與運動科學裡統計人類耐力隨年齡下降的比例不相符,人類耐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百份率比各年齡組的BQ遞增的百分比少。意謂年紀愈大,愈容易達到BQ,當然這只適用於身體機件沒有損傷而有恆常保持長跑習慣的長者;僥倖地,我就是這類長者,哈哈哈…. 最後,願以下述引言與各位年齡不小的同窗們共勉: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living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extracted from the poem ‘Youth’ by Samuel Ullman 人有理想及目標是最好的保持青春方法,我的下一目標:3小時50分內完成於2012年12月2日舉行的上海國際馬拉松,向踏上波士頓心碎山的願望邁進一步。更希望與我有同一願望的基社同窗與我聯絡,看能否相約在某年一起携手在波士頓馬拉松終點衝線。 2012年8月寫於香港 |
News > Classmates >